AI+10亿像素下的博物馆 这是现代版的爱丽丝奇遇记

导读:2017年年底,Google 的文化与艺术项目(Google Arts Culture)和北京故宫合作,在养心殿旁边的数字馆里在办了个快闪实验室,展示了三个把艺术作品数字化的项目。 你如果有去体验的话,大概...


  2017年年底,Google 的文化与艺术项目(Google Arts & Culture)和北京故宫合作,在养心殿旁边的数字馆里在办了个快闪实验室,展示了三个把艺术作品数字化的项目。
  
  你如果有去体验的话,大概会有一种爱丽丝的奇遇感受:你与艺术的距离是如此之近,甚至是成为名画中的人物。同时,借助最先进的技术,你能看到艺术作品在10亿像素下的微小细节,这大概是作者本人在创作时也无法想象到的。
  
  这也是每个人在儿童时期都幻想过的体验:让博物馆“活”起来。
  
  而2018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又与Google合作将100件馆藏精品搬到了线上,其中包括徐悲鸿先生的约200件国画、油画、书法、素描精选作品以及文献资料。在这200件作品中,还有27件作品进行了Art Camera 10亿像素图片技术处理,每一幅图像都可在不断放大中揭示、探索无穷的细节,每一幅作品的笔触、画布的底纹都可以被清晰地观察到。
  
  Google 艺术与文化项目负责人Amit Sood在接受采访时对环球网科技感叹:我们就是让每一个人能够体验到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
  
  这些前沿技术都应用在了艺术领域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这些都是近几年大火的前沿技术,但应该很少人会将他们与艺术联想起来,而正是这些前沿技术创造了现实版的博物馆“爱丽丝奇遇记”。
  
  2011年,Google 艺术与文化项目成立,用技术帮助博物馆将艺术品搬到了网络上。“在Google 这被称之为一个非常简单,具有伟大使命感的项目。我们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收入如何,都能体验到、接触到不一样的文化。” Amit Sood说道。
  
  但事实上,当你体验过后,你应该会知道这个项目并不简单,同时感叹技术的强大,以及艺术的文化魅力,在这之中科技与艺术两者的结合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并不突兀,甚至是带着一些技术的美感。
  
  Google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技术便是10亿像素级的相机Art Camera,这个系统能够自动将相机从一个细节转至另一个细节,对着作品拍摄数百张高分辨率近距离照片。为了确保拍摄每个笔触的正确焦距,Google为相机配备了激光和声呐,就像蝙蝠一样,利用高频音来测量艺术品的距离。拍摄完每个细节之后,Google的软件就会像拼图一样将拍摄的数千张照片拼成一张10亿像素的图片。
  
  《鹿特丹港》,保罗·西涅克,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
  
  这幅十九世纪初的瓷器制作工艺手卷画展现了采用油墨在丝绸上绘制的瓷器制作工艺
  
  一张10亿像素图片由超过10亿个像素组成,能够捕捉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就好像是拿着放大镜对真实的作品进行欣赏。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现代绘画之父,在代表作《田横五百士》中隐藏了他的自画像
  
  数百万人会花时间对超高分辨率的“十亿像素”图片进行探索,通过一点一滴的仔细观察来发现新奇之处,比如一个隐藏签名或构成波光粼粼的湍急水流的单独笔触,你甚至可以看到传统中国工艺的精细与美妙。
  
  而最近最火的是Portrait Matcher,一款基于人工智能进行人脸识别的机器。系统会根据你的脸型来匹配相似的艺术人物肖像,转动脑袋,不同的神态生成的艺术人物肖像也会不一样。当然,你如果开心的话也可以将自家萌宠进行匹配,或许能从艺术作品中找到相似的动物身影。

本站提示:本页面内容及观点仅供传递信息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具体行为建议,本网站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中国队勇夺机器人世界杯冠军 4:0大胜美国队 下一篇:苹果终于承认MacBook键盘问题 将免费维修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