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唐诗《我相信》致信单霁翔,“故宫守门人”现场一度哽咽
8月12日晚,由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南方周末联合出品的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第二集播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和新民族音乐发起人阿朵、古建筑摄影师苏唐诗一起,以“择一业,终一生”为信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样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单霁翔、阿朵、苏唐诗各自以书信为载体,分享了自己文化遗产传承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写信人”苏唐诗与单霁翔的关联,同样基于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美的发掘。不同于单霁翔策划用声音来记录故宫,苏唐诗则选择通过视觉来传递故宫的大美。
作为河南省虞城县的一名基层公安民警,苏唐诗2013年突发耳聋,不得不离开一线执勤岗位,开始用镜头记录战友们的辛劳点滴。一个偶然的机会,透过镜头的方寸之地,苏唐诗看见了中国古建筑的浩大之美,从此便在斗拱飞檐、曲榭回廊间流连忘我。
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故宫便成为他的镜头专注时间最长的对象。从2014年开始,7年时间里,他往返故宫共计80多次,每次都是最早一个进故宫、最晚一个离开故宫的游客。
苏唐诗镜头中的故宫,或庄重肃穆,或雍容华贵,或花草清新,或万物有灵,不仅唤起了万千网友对故宫之美的痴迷,也打动了与他素不相识的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并亲自为其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做序。
正是这份渊源,让苏唐诗同样以写信人的身份做客《我相信》。在信中,他满怀赤诚地回溯自己从事故宫摄影的缘起,更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以摄影传播故宫文化的志向。节目以双声道的剪辑方式,重叠了信中苏唐诗与信外单霁翔的声音,一位故宫的开门人与守门人,一位故宫的游客与拍客,在共同的信念里,声与声相和,心与心互通,一封书信读完,单霁翔一度哽咽。
被问到最喜欢苏唐诗的哪一幅作品,单霁翔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对苏唐诗拍摄的《海棠依旧》作品的喜爱。也由此,引出了另一个关于故宫文化守护与传承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故宫人不顾生命危险,将故宫文物分批南迁,辗转经历上海、南京、四川、重庆,19557箱文物历经南迁的重重危险,一箱不少的悉数完存。巧合的是,这个故事在2015年被故宫博物院青年戏剧社团 “海棠社”编排成话剧,剧名正是《海棠依旧》。
这是发生在《我相信》舞台内外的又一次巧合,但也并非只是巧合。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位河南民警七年如一日的信念,跨越历史时空,与一代代故宫守护者的初心映照,又引发更多人对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
2020年是故宫600岁生日,苏唐诗选择在这一年,在家乡举办了自己的故宫摄影作品展。故宫的气象万千被他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上,搬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从村民们和太和殿照片合影的灿烂笑容里,传统建筑之美照进了他们可能一辈子无法实现的故宫梦。
谈及相信,苏唐诗说,他相信只要是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古建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愿用自己的影像去感染更多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即使难以表述其中万一,但我定会,倾尽全力。”
不少网友表示,《我相信》第二期延续了首集节目的深入挖掘与精彩演绎,与第一期“冠军阵容”阐释强者信念的热血沸腾不同,第二期的三位嘉宾将文化传承路上的艰辛与智慧,交织着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娓娓道来,不仅令观众朋友们感到耳目一新,更给当下年轻人的职业态度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思考,信念的力量不言而喻。
就在《我相信》第二期节目播出当天,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和南方周末联合展开全网“我相信”投票,邀请网友选择当下自己仍然相信的三个信念,组成“写给自己的信”。H5一经推出,很快引起刷屏级转发,“我相信正义、爱和自己”,“我相信摇滚、微笑和自律”……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不同的信念,共同的是,每个人都在当下坚守,守护自己的“相信”火种。
《我相信》不仅前所未有的聚合了新媒体、卫视、纸媒三大内容引擎,以创新思维聚焦人文综艺,更展示了中国移动咪咕坚持原创、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之源的决心与实力。作为具有创新力的省级卫视,东方卫视持续打造优质“人文”内容矩阵的尝试,显现了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与品格。南方周末也在此次综艺跨界中,延展了纸媒的深度策划能力和内容创新力。
《我相信》于每周五20:30更新,由咪咕视频与东方卫视联合独播,并于每周六12:00,上线咪咕视频会员尊享版。信念无价,展信有期,更多信念故事亟待观众打开,值得期待。
本站提示:本页面内容及观点仅供传递信息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具体行为建议,本网站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